
- 作者: 范霄鹏,杨秋惠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8 第4期 P124-127
- 关键词: 通道侗族自治县 田野调查 村寨 芋头 半水 地形起伏 环境形态 交界处
- 摘要: 芋头侗寨所在的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的交界处。县域范围内地形起伏强烈,山岭纵横耸立,造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形态:该地区历史上为百越地区和楚越分界并贯联的地带,聚居着侗、汉、苗、瑶等多个民族,形成了山岭之间村寨与山岭溪流相伴、古道蜿蜒串联的聚落建设状况。
- 作者: 王建国,崔愷,高源,丁光辉 ( 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学报 2018 第4期 P1-3
-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环境营造 中国工程院 高峰论坛 人居 综述 科技发展战略 国际工程
- 摘要: 2017年11月10-1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东南大学以及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王建国院士与崔恺院士共同负责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高端论坛在南京和北京召开。南京为主论坛,召开时间为11月10-12日,北京...
-
点击量: 3
- 作者: 徐跃家,郝石盟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技艺 2018 第4期 P114-117
- 关键词: 动态 响应式 平面镶嵌 几何折叠 算法 参数化
- 摘要: 建筑智能化、响应化趋势渐显,动态响应环境因素和人的行为成为一些建筑实践的动机。实际建筑案例中,动态响应的效果大多通过建筑表皮实现。通过相关理论和案例的介绍,引入平面镶嵌和几何折叠两个数学原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采用算法实现的方式,试图探讨一种以折叠单元镶嵌为基础的动态响应式建筑表皮原型。
- 作者: 孙喆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现代城市研究 2018 第5期 P1-7
-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均等化策略 急救设施 交通可达性 北京
- 摘要: 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步法”,以交通可达性分析为基础,将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可达性判别、规划策略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北京市急救设施案例进行了研究。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时间阈值参数下急救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模拟,识别急救设施的服务盲区,分析该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改善该...
-
点击量: 1
- 作者: 桑秋,薛磊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小城镇建设 2018 第4期 P97-101
- 关键词: 多规融合 县域 乡村体系 重构
- 摘要: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为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思路。为响应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青海省大通县在生态规划、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对大通县乡村体系进行短板融合、初步融合、深度融合,重构形成由引领村、特色...
- 作者: 董巍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18 第5期 P52-53
-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人文思想 维特鲁威 集中式建筑
- 摘要: 文艺复兴时期的崇古态度造就了人文思想。文章从解释人文思想和崇古态度的内涵切入,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根源、特点:人文思想与基督教的神学不可分割;人文思想继承自古希腊与古罗马;人文思想在崇古的同时又是创新的,进而推及其对当时建筑设计的影响。
- 作者: 戴莹,李沙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18 第5期 P187-188
- 关键词: 明代官式彩画 传统文化 设计思维
- 摘要: 明代官式建筑彩画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无论在形制、主题纹饰、工艺方法上都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文章分别从皇权主题、宗教主题、吉祥主题和抽象几何图案角度对明代官式建筑彩画主题纹饰进行分类研究,通过主题纹饰的形式分析,挖掘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 作者: 李春青,阚丽莹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18 第5期 P208-209
- 关键词: 王府建筑遗产 怡亲王府 孚王府 建筑规制 典型价值
- 摘要: 北京的王府是北京历史文化和风貌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存较完好的王府只有少数,孚王府便是其中之一,是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宝贵实例。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历史地图对比、现场调研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理清了该王府的历史沿革、原始布局与建筑规制,归纳了其在王府规制演变中的典型价值。
- 作者: 田林,王冠松,张超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18 第5期 P151-152
- 关键词: 平遥古城 遗产保护规划
- 摘要: 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痕迹,研究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载体,将先辈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保留,将我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章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对平遥古城的整体布局、人文环境及保护规划进行分析。
- 作者: 孙立,贾灵光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18 第5期 P206-207
- 关键词: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与更新 策略
- 摘要: 相较于其他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往往更受忽视,问题也更复杂。针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文章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梳理,进而发现国内外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异同之处,最后提出了我国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完整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学院位于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建筑学专业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6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2012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复评(7年);城乡规划设计专业2011年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为全国同类高校中第二个设置的高校(2012年);2012年获得历史建筑保护博士项目授权,建立了建筑学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设置有建筑学、建筑学(专业学位)、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位)、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和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同时设置建筑学、城乡规划(含城市设计方向)、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业设计、环境设计6个专业。在校本科生896人(留学生3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497人,博士生16人(留学生1人)。多年来,建筑学院构建了以建筑学学科专业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交叉链接的系统性教学与科研平台,强调理论与设计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协同。与北京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文物保护、博物馆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中国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分别建立了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学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院以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中心、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创新实践教中心、国家文物局人才培养基地、住建部村镇司乡村规划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未来城市设计”、“绿色节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模拟设计”为发展重点。学院借助地利和广泛的社会办学资源优势,积极依托城乡建设行业开放办学,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建筑学院与国内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交流合作紧密,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有浓郁的治学氛围、专业素养领先的教师团队,专任教师78人,兼职硕士导师56人。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培养主旨,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办学目标,培养服务城乡建设领域需求的高层次人才。